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包括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以及痛风性肾病等。“痛风属于慢性疾病,一般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稳定。治疗痛风的药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痛风发作期间的止痛药物,一类是降尿酸药。大家都知道药物是需要通过我们胃肠道的吸收,以及肝脏、肾脏进行代谢转化、排泄清除的。所以说大部分药物对肝肾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作用,那除了这些方面,治疗痛风的药物还有哪些副作用呢?”痛风发作期所用药物的副作用
急性痛风发作时常用三类药物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解热止痛药)和激素。
1、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colchicine),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故名,也称秋水仙素。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很大,而且副作用与剂量明确相关,常见副作用有:
(1)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腹痛及食欲不振,发生率高达80%,长期服用者可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出血性胃肠炎。
(2)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严重者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可危及生命。
(3)肝损害:转氨酶升高,*疸等。
(4)肾损害:血尿、少尿,血肌酐升高等,严重者急性肾衰竭。
(5)其他:肌溶解,脱发,皮疹,发热,抽搐及意识障碍。
特别注意的是,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与中*剂量非常接近,治疗有效时,药量离中*剂量就不远了。文献提示,秋水仙碱中*在24h内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之后进入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者服药后第24~72h内死亡。死因多为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等。
2、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解热镇痛药,这一类药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众多。常用的有消炎痛、扶他林、布洛芬等,以及新型的止痛药(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1)胃肠道症状:这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
(2)肾损害:血尿,血肌酐升高等,长期使用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3)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
(4)过敏反应: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
(5)水杨酸反应: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过度换气,酸碱平衡失调,高热等。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激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很多,短期使用可导致胃肠道反应,比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等;长期使用导致向心性肥胖、感染、钙丢失、骨质疏松、糖尿病、胃溃疡等。
降尿酸药的副作用
常见降尿酸药物有:减少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等。
1、别嘌醇:
别嘌醇有抑制*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生成减少,降低血中尿酸浓度等功效。不良反应有:
(1)过敏:皮疹的发生率为3%~10%,可呈瘙痒性丘疹或荨麻疹,也可为水疱性反应,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2)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
2、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为*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适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恶心、皮疹等。
3、苯溴马隆:
苯溴马隆主要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不良反应有:
(1)尿酸性肾结石: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导致尿尿酸浓度升高,诱发尿酸性肾结石。
(2)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
4、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就是我们经常说“小苏打”)是碱性尿的作用,使尿酸容易排出。不良反应有:
(1)胃肠道反应:因中和胃酸,用药后出现胀气、胃肠道不适等。
(2)高血压:钠离子含量高,长期应用钠摄入过多、高血压。
痛风治疗方向
1、保护肝肾功能,恢复尿酸代谢,抗病*抗细菌,减少肾脏及尿路感染。
2、补充肾脏干细胞,增加肾脏年轻细胞,持续修复肾脏内皮细胞损伤。
3、净化血液,增强尿酸代谢。
4、清除人体垃圾,如尿素、氨、药物和有*物质。
5、重建嘌呤代谢功能,治疗痛风。
6、修复受损的肾小球、肾组织,抗炎抗氧化,防治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7、滋养、修复、活化肾细胞,恢复肾功能,预防肾衰竭、预防尿*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