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生,胆囊切掉后是不是就没胆了该如何 [复制链接]

1#
本文作者:刘凯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人群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在肝胆胰脾外科中,胆囊切除逐渐成为一个常规手术。适用于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内外胆管结石等疾病。在门诊和病房时,病人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医生,这个胆囊切掉后,是不是我就没胆了呢?」这是坐诊时的必问问题了。更夸张者,有一些年纪大的患者,因为看病住院、沟通病情都是由家属来主导安排的,直到手术前一天签署手术同意书时,他才晓得手术方案包括了「切除他的胆囊」这一项内容。这时他不乐意了,说什么也不肯做这个手术,坚决要出院。「胆都切了,人就没胆儿了!」这时说啥都不管用,只好先办理出院。让老人家和家属好好商量,回去再了解清楚,在门诊继续沟通和随访。这种情况大部分也只能是择期手术,等想清楚后再说。传统医学影响深远老一辈的人,对于「如无必要,勿取脏腑」看得非常重。中国人的理念中,任何一个器官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医经典《素问》:「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古人称:胆主决断,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认真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也会很紧张:存在即合理,器官就算不是万万不可切,也不能因一个「小病」就轻易切掉的。当然,这话没错,但还是应从实际出发。事实是,大部分的这种情况下,胆囊已经逐渐失去或减弱了其储存及排出胆汁的功能,而长期的胆囊壁、管的炎症刺激还可能导致其恶变。同时,反复发作的临床症状带来的痛苦就更不必说了。「胆」的区别另一方面,从广义上说,「胆」指的是整个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及de管、胆总管等,而不仅仅是胆囊;狭义的「胆」才是指胆囊。但是,解释到这一步,很多病人对于「保持身体的完整性」还是会有一种迷之坚持,毕竟自己得的只是个「良性病」。除溶石、碎石等保守治疗,即使是手术也更加接受保胆取石,医院病例和文章中都常被提及。总的来看,该术的失败率和复发率还是较高,目前还没得到普遍的认可。取该术应该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年轻且胆囊功能稍好的患者。虽然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开发都在持续进行中,但以后如何还不得而知。这时,又有教授出大杀器:画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把肝内外胆管、胆囊、胆囊管等等都画出来,告诉他:「这整个都是『胆』(红圈标记)!我只是切掉你的『胆』的一部分而已——就是这个(绿色箭头:胆囊)。整个胆就像一棵大树,我们切掉的只是这颗大树的这个分支而已」(所有的普外医生都喜欢树这个比喻,笔者已经听过无数次)。而病人往往只会坚持抓住一个点:「我的胆还在吗?」,当听到医生的稍迟钝的「在」的回答后,他们就会满意地呼出一口气,并回复「好的」。但这样真的好吗?如此解释虽然也不算错,从结果上合情、合理、合规。而现实是,如果医生坚持表达「胆就是切掉了,不过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还会持续的存在」,的确会使不少病人选择「再考虑考虑吧」。但是,即使作上述考虑,当我们没有精准的回答病人时,其实就不算尽到完整知情、同意的义务吧。虽然,医学的知识不对称使我们很难让病人感同身受我们所希望阐述的。但关于对方的感受,我们也无法感同身受。做到清晰告知清晰、精确而不含糊的告知是我们唯一能做到的事。医学上不应该存在中立主义,必须「矫枉过正」。我们有协助的义务,没有决定的权利。同样是切除器官,笔者想到一个切脾的病人。之前在一个乙肝肝硬化、脾亢的病人查房现场,上级医生跟他打过一个绝妙的比方:「中医讲『心肝脾肺肾』,我认为,这把脾放在太高的位置上了。我们都听过心移植、肝移植、肺移植、肾移植等,但你们听过脾脏移植吗?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手术,脾外伤、血液系统病、脾亢的等等,脾切除后获益的病人太多了。脾脏作为一个免疫器官,在成年之后,其实并不像另外四个器官,是人体必须赖之以生存的。当然,中医所讲到的脾,并不一定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性』概念。」关于病人病情的沟通也有很多,这里无需赘述,这番话只是希望打消病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疑惑。所以,当病人问:「医生,这个胆囊切掉后,是不是我就没胆了呢?」。你大可笑笑地回:「不,你会变得更大胆」。这当然是个玩笑话。最重要的是,你要如何表达你的所学、所想、所为呢?在千万个病例中,你又选择了怎样的沟通方式?你的故事和心得有哪些呢?-END-图片来源:站酷海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