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既往多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故素有“富贵病"之称。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已高达13.3%,患者规模达1.8亿,痛风患者人群也已悄然超过万,科学防治刻不容缓。
尽管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于“高尿酸”、“痛风”这些名词已不再陌生,但对于疾病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盘点了临床中常见的15项认识误区,以期助力痛风的科学防治。
误区一:痛风可以“不治自愈”
由于痛风发病急剧,24小时内可达到高峰,持续数日后,症状会逐渐缓解,炎症会自行消退,很多患者误以为痛风可以不治自愈,于是不再就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痛风症状自行缓解并不意味着痊愈,而是其进入间歇期,如果不加干预,多数患者会在一年内再次出现痛风发作。
误区二:不喝啤酒就没事
“痛风患者是不能喝啤酒”已被大多数人熟记,但白酒、红酒、*酒等却很少有人提及。
但凡是酒,势必含有酒精,酒精在肝脏代谢时增加嘌呤分解代谢导致其最终产物尿酸的增高;同时,酒精能造成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泄有抑制作用。另外,酒精本身含有大量嘌呤物质,尤其是啤酒比白酒、红酒所含嘌呤要高很多。
考虑到痛风的发作风险与酒精的摄入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无论是一次性大量饮酒,还是长时间的少量饮酒,都会导致血清尿酸和尿液尿酸升高,诱使痛风发作。因此,痛风患者最好戒酒。
误区三:“只吃蔬菜”=“低嘌呤饮食”
有些人认为,蔬菜水果嘌呤含量低,不会引起痛风,所以对蔬菜水果不加限制。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
蔬菜水果中的嘌呤含量与动物肝脏、海鲜、肉汤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并不属于低嘌呤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芦笋、香菇、紫菜、豆苗等食物中的,嘌呤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将蔬菜等同于低嘌呤食物而长期坚持食用也是不妥当的。
误区四:无症状,不需要治疗
痛风发作由于痛苦较大,人们往往会积极治疗,但很多人体检时发现血尿酸值超标,由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就觉得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长期高尿酸不仅仅是是痛风的发病基础,还会引起和加重其他多脏器损伤,高尿酸血症是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均需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尽可能避免使用使尿酸升高的药物。降低血尿酸不仅仅可以减少痛风发作,更可以保护心血管、肾脏从而减低相关死亡率。
误区五:高尿酸血症一定会得痛风,整天“提心吊胆”
很多人在体检时查出血尿酸含量偏高,也就是高尿酸血症,就觉得自己一定会得痛风。其实并非如此,只有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偏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的滑膜上,引起关节滑膜发炎时才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
一般来讲,高尿酸血症的人中约有10%会发生痛风,可以肯定,没有高尿酸血症就没有痛风,但高尿酸并不一定出现痛风。为何同样是高尿酸血症,有些人痛风发作,而另一些人不发作,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误区六:中年男性易罹患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年轻人和女性不易得
对一半。
确实,95%的痛风患者是男性,且高发年龄段为30岁以上。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嘌呤饮食随处可见,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也逐步趋于年轻化,临床上十几岁、二十几岁的男性痛风患者越来越多。
由于雌性激素能够促进尿酸排泄,因此女性患上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几率比男性要低很多。但更年期后,女性雌性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于痛风也不能麻痹大意。
误区七:痛风时血尿酸水平一定升高
痛风时血尿酸水平不一定升高。虽然痛风是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尿酸盐晶体析出沉积于关节导致的,但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大量尿酸从血液中析出沉积于关节(尿酸在人体可以溶解于血液中,也可以晶体形式沉积于关节、肌肉、内脏等各处),在中性粒细胞吞噬尿酸盐晶体的过程中造成炎症反应,出现关节红肿热痛。
相比来说,此时血中尿酸含量反而降低,若此时检测血尿酸水平,多低于平常水平。但体内整体尿酸含量并没有减少,它只是换了身“衣服”躲在了其他地方。
同时,急性期肾脏排泄尿酸会代偿性增加。此外,部分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暂停了一些引起高尿酸的因素,包括停用利尿剂,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或口服了降尿酸的药物,所以不少痛风患者在出现急性关节疼痛时,血尿酸可以不升高,少数患者甚至低于正常值。
误区八:得了痛风,绝不能吃肉和海鲜
很多痛风患者都以为,只要控制饮食,不吃肉类和海鲜,多吃青菜,痛风就不发作。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只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隐患,会加重痛风病情。
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人体每天都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以满足机体代谢和日常所需。其中,肉类和海鲜蛋白的质量要远高于植物蛋白,更利于人体吸收。动物类蛋白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消化吸收率高,而除了豆制品之外,植物蛋白利用度较低。我们可以适量食用嘌呤含量偏低的肉类和海鲜,避免进食嘌呤含量偏高的肉类和海鲜,而不是完全摒弃这类食物。
误区九:限制高嘌呤就能降血尿酸、防痛风
既然痛风是由于摄入高嘌呤食物过多诱发的,那么我不吃含嘌呤的食物,尿酸就不高了,痛风也不会发作了?
其实不然。人体内每天产生尿酸约mg,其中80%来源于自身嘌呤的代谢,只有20%来源于食物摄取。故摄入高嘌呤食物并不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限制高嘌呤饮食后,血尿酸水平大概能降低约1mg/dl,并不能完全纠正高尿酸血症。因此,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仅靠饮食控制降尿酸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很多患者注意了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等,但忽视了对甜食,尤其是富含果糖的食品摄入量的控制,一方面使体重失控,另一方面果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也会对尿酸升高有贡献,让痛风发作在所难免。
误区十:治疗痛风时要迅速降尿酸
治疗痛风时,患者知道痛风与尿酸高有关,于是常会急切想要把升高的血尿酸迅速降至正常范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有时反而会加剧痛风的发作。这是因为血尿酸突然降低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下来,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这种情况也叫做转移性关节炎。因此在治疗初期一般使用小剂量的降尿酸药物,逐渐增加到足量,并在治疗过程中预防性使用防止痛风发作的药物。
误区十一:痛风发作期使用抗生素
有些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看到患处红肿热痛明显,误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使用抗生素治疗痛风;实际上,抗生素对尿酸的代谢是不起作用的。一般来讲,对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主要是用抗炎镇痛的药物,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以及消除由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非感染性炎症;再服用一些控制尿酸代谢的药物,帮助体内的尿酸代谢恢复平衡。
发作期抗炎止痛可选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不同指南推荐的首选用药不同,应充分考虑药物禁忌证的情况下个体化给药。我国指南推荐首选秋水仙碱或NSAIDs,如药物不耐受、疗效不佳或存在禁忌,推荐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
误区十二:痛风发作期加用降尿酸药
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苯溴马隆等)本身没有抗炎及解热镇痛作用,在痛风急性期加用这类药物,不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可能会因血尿酸波动而诱发“转移性痛风",加剧症状。
但如果之前一直在服用尿酸药物,可继服用,目的是避免因停药引起血尿酸的显著波动。
误区十三:药物降尿酸,达标后可以停用
部分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一段时间后,见血尿酸已经降到正常值以下,又没有痛风发作,便自行停药,仅靠饮食控制,而后血尿酸又逐渐升高,这种做法不可取。
减轻体重、调整食谱、多饮水等固然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只有血尿酸轻度增高者可单靠生活方式调整。血尿酸显著增高者需长期联合药物降尿酸,而且多数需要终生服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患者血尿酸降至目标水平后,逐渐减少药量,直到找到适合患者的最小维持量,然后长期维持治疗。
误区十四:长期依靠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消炎药来预防痛风发作
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消炎药可以减少痛风发作频率,但它们不能减少关节腔内的尿酸盐沉积,也不能预防尿酸盐带来的隐匿性骨侵蚀。再何况,秋水仙碱若长期使用会带来神经肌肉*性;非甾体消炎药则增高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胃肠道出血风险等。
误区十五:痛风发作,用热敷缓解疼痛
老百姓普遍认为温热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使炎症消散,所以肢体局部疼痛时,人们往往喜欢热敷缓解疼痛,但痛风发作时千万别热敷或用热水泡脚,温度上升会使炎症反应和水肿加重,加剧疼痛。
痛风急性发作期局部治疗可以使用碎冰冰敷。冰块有麻痹及缓解疼痛的作用。将碎冰袋置于患部关节上20分钟,中间最好垫个毛巾或海绵,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疼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6(01):1-13.
[2]罗浩,覃俏俊,韦广萍,等.痛风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J].内科,,14(01):47-50.
[3]余燕飞,王敬丽,陈利群.社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33(04):18-21.
[4]龚玉萍,苏晓清.《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解读[J].药品评价,,13(23):5-6+21.
[5]郭立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31(04):-.
[6]李俊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应警惕的认知误区[J].医学美学美容,,(20)..
[7]孟昭群.防治痛风莫人误区[J].保健医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