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逝世20周年,除了模仿还能怎样纪念?,热点资讯,
明年是歌坛传奇邓丽君逝世20周年纪念,获悉,作为沪上首波纪念演唱会,9月12日,“天籁永存”海峡两岸亿万歌迷怀念邓丽君演唱会将在奔驰文化中心献演。与一般模仿秀不同,此次演出邀请了费玉清、孟庭苇等歌手,带来包括《小城故事》、《忘记他》、《我只在乎你》、《但愿人长久》、《何日君再来》等金曲的再度演绎。同时,为体现海峡两岸的共同追忆,香港歌手郑颖芬,内地“小邓丽君”桐瑶、王静、陈佳等也将加盟参与,现场,主办方特意引进了美国高科技LED多媒体背景渲染技术和裸眼3D艺术效果,力求在现场重现邓丽君的音容笑貌与迷人歌声。
平心而论,相比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小邓丽君”个人演唱会,如此大规模的“明星版”纪念演出已属难得。然而,除了模仿,我们还能以什么方式纪念邓丽君?面对这些年来略显审美疲劳的“翻唱秀”,邓丽君纪念演出这个“富矿”还能怎么挖?
“小邓丽君”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模仿秀渐疲劳
2005年,上海广慧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一荻和朋友一起,将邓丽君模仿者盛燕带入上海演唱会市场时,“邓丽君模仿秀”的概念,在中国大陆还属于新生事物,引发的轰动效应是可想而知的,“不仅票子全部卖完,演唱会结束后,还有观众真的写信过来,表达激动的心情。”这以后,“小邓丽君”开始在各地层出不穷,数得上名号的知名模仿者就不下20个:盛燕、杭晨、江琴、戴妮、桐瑶、王静、陈佳……相关的模仿秀演出在全国也遍地开花。胡一荻告诉,市场最红火的时候,一座城市一年举办十场左右的邓丽君金曲演唱会,照样有得赚,“喜欢邓丽君歌曲的,大多数都是40岁以上的观众,只要票价合理,愿意自己掏钱买票的还是大有人在。”然而,进入2010年,类似的模仿演唱会数量开始下降,究其原因,胡一荻将之归结为:品质良莠不齐,出现审美疲劳,“一开始,这些演出对模仿者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声音、唱腔都很讲究,但后来‘小邓丽君’数不胜数,有的本身并不是很专业的,观众觉得不满意,到头来,其实是砸了邓丽君的牌子。”
对此,曾与邓丽君合作过“邓丽君十亿个掌声演唱会”的台湾主持人田文仲也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内地对邓丽君的神话有着过于浓重的包装痕迹,“现在在台湾地区已经找不到一个邓丽君的歌迷团了,更极少有以翻唱邓丽君歌曲而出名的歌手。因为大家有个共识,你喜欢邓丽君的歌曲,你可以去唱,但为什么一定要从穿着打扮、一举一动上去模仿?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有多像邓丽君?”田文仲觉得,太过商业的操作,只会扰乱市场,增加一些小歌手“沽名钓誉”的机会。事实上,了解到,现在举办一场“小邓丽君”演唱会,门槛并不如想像中那么高,除了联系歌手、场地等必备的条件外,一般来说,只要向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缴纳1万-3万的演出授权费,即可获得官方的许可,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在二三线城市,邓丽君模仿秀依然“吃得开”的原因。
明年逝世20周年
纪念演出可否创新形式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无可否认,邓丽君在中国内地乃至世界华人中的影响力,非一般歌手所能匹敌,然而,这个本该是演出的“富矿”,近年却始终停留在模仿秀的阶段,用一位铁杆歌迷的话来说,“挖得太浅”。与之相比,张国荣、迈克尔杰克逊等歌手身后的一系列纪念演出,不断尝试有所突破。例如一年一度的张国荣纪念演唱会,常常是众星参与翻唱,营造出浓浓怀念氛围;太阳剧团“迈克尔杰克逊不朽传奇”世界巡演,则依托高科技与音乐、杂技等手段的结合,创造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
事实上,关于邓丽君的纪念演出能否创新形式,在业内有过一些讨论。如此众多的金曲、神秘的感情世界、传奇的人生经历,有关邓丽君的一切,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是非常适合通过音乐剧形式来表现的,只可惜,多年前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在中国内地制作的一个“音乐剧版”,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持续巡演,该版本中,故事基本照搬了邓丽君的一生,情节架构稍显平淡,制作也尚欠火候。也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参照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成功模式,用耳熟能详的金曲,包装一个全新的故事,让邓丽君歌曲借由崭新音乐剧,再度回响耳边,“《妈妈咪呀!》借用ABBA的金曲,串起了一个完全原创的故事,音乐与故事严丝合缝,让ABBA乐队再度发光,有那么多金曲的邓丽君,为什么不可以复制这条成功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