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
发布仪式现场
发布仪式在青岛电视台举行。现场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的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采访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颁发了荣誉证书。现场同时还公布了10名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人选获得者。
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梁建英,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魏世杰、尚书旗、张志平、汪传生也来到现场。
据市科协介绍,“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5月份启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共遴选出10名“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和10名“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人选。他们来自全市各行业,是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科技推广、科技扶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科技事业,为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具有突出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
参加发布仪式的科技工作者代表纷纷表示,“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长征,积极投身“十五大攻势”,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孙贴静
1.管华诗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药物学家,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海藻提碘新工艺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80年代首创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后又相继成功研制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系列生物功能制品,且均实现产业化。系统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规模化制备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以糖库为基础,目前在研的4个一类候选海洋新药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呈现出诱人的市场前景。该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海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糖化学与糖生物学深入系统研究,并且为海洋糖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主持编著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为我国海洋中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2.王文兴
王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多年来完成国家环境科研项目40多项。在酸雨、煤烟型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大气PM2.5、灰霾以及环境量子化学计算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曾在二十年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酸雨观测和研究。首次计算了全国大气酸性和碱性污染物排放强度地理分布,查清了全国酸雨现状及其分布规律和沉降通量。建立了我国第一套材料暴露酸雨自动试验装置,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材料二元损伤函数。在煤烟型大气污染方面,曾对太原和沈阳当时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观测研究,查清了污染物三维空间分布、演变规律、传输和来源,制定了综合防治规划。在大气光化学方面,建立了国际先进的长光路FTIR光化学模拟装置,并首次得到了甲烷和煤烟中PAHs等光化学衰减规律。近十年来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PM2.5和灰霾以及环境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查清了山东地区PM2.5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粒径分布和来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环渤海地区大气灰霾研究,对本区三省两市灰霾的现状、发展趋势、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在国内率先将量子化学计算应用到环境化学领域。
3.傅文韬
傅文韬,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管办副主任、潜航员、高级工程师,是我国自主选拔培训的“蛟龙”号首批潜航员之一。年6月,傅文韬作为主驾驶,操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米,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蛟龙”号自年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以后,背负着潜水器试验和实际应用的双重压力。在航次任务执行过程中多次出现潜水器故障危险和热液区等应用区域高风险作业情况,傅文韬执行了全部下潜任务71次中的36次,其中三次遇到并化解了重大险情,出色完成了“蛟龙”号下潜作业任务,同时也取得了深海作业多项纪录突破。如单潜次海底最远观测作业距离5公里以上,最大作业爬升高差米,最大地质取样重量公斤,单潜次海底生物样品种类14种以上,首次完成超深渊海底区域作业工具的布放、回收作业,标志着我国深潜高精度定位作业能力进入世界水平等多项作业纪录。这些下潜作业任务的高质量完成,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洋高科技平台的科技实力转化为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生物、地质等科研领域的多项重要综合成果,并直接为海洋超深渊学科这一科学研究领域的产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4.蒋文春
蒋文春,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杰青。长期从事能源和化工装备设计制造与安全服役理论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发明了节能高效、结构紧凑的点阵材料换热器,其换热效率比传统管壳式换热器提高10倍,而重量降低5-10倍,在石油化工、核电、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建立了高温和疲劳环境下的强度设计理论,发明了关键制造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应用。研究成果促进了国内首台百万吨乙烯关键装备——EO反应器的生产以及大型石化装备PTA压滤机的国产化。建立的超大型压力容器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调控理论与方法,引领了我国超大型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我国化工装备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型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15亿元,新增利润2.69亿元。作为《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精品课建设的主讲教师,形成了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压力容器设计研究型教学方法。多年来,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学术性。
5.高伟俊
高伟俊,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在海外期间,高伟俊一直致力于中日两国及国际建筑城市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学术与产业交流。受聘青理工之后,他以青岛理工大学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身份,个人出资设立“FutureTalent”未来才俊奖学金,全额资助全校成绩优异、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未来青年才俊学子,开展国际交流访学项目,奖学金项目每年组织寒、暑假两期,年资助40余名师生,年资助金额达24万元。他长期从事都市环境模拟与能源分析、低碳城乡建设与开发工程、建成空间与环境技术方面的都市环境设计研究与实践。自加盟青岛理工大学以来,围绕做大做强海洋建筑学科,成立并成功获批首批青岛市科技创新智库——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在推进绿色智慧城市有效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滨海城市生态环境,建立新型交叉学科——海洋建筑学的基础上,最终建成省域特色鲜明的山东智造人居环境技术品牌,为青岛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治理、建设、经营城乡环境,为青岛建设国际海洋文化名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他以在日本建设的世界上首例大规模北九州智能社区民用氢能利用项目为基础,提出适合于山东省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安全储氢、高效用氢等一系列氢能大省发展战略。
6.尹学军
尹学军,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德国工学博士。年回国创业,把世界领先的高端振动控制技术引入中国,填补国内空白。多年来他坚持科技创新,致力于减振降噪、抗震减灾技术研究,将振动控制技术先后系统地应用于工业工程、火电核电、轨道交通和建筑桥梁等众多工程领域,先后完成多项各种类型的振动控制工程,使我国振动控制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在上述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从相对落后达到了国际先进。在轨道交通领域,研发了高效的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系列隔振技术,填补了该领域高等级减振技术空白,发明了迷宫式约束阻尼轮轨减振降噪技术,形成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噪声控制成套技术并在北上广深等2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中成功投入使用。在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形成大型装备振动控制成套技术并广泛应用服务于全国80%以上新建汽车冲压线等多台大型锻冲压设备的建设工程,为90%以上国内新建百万千瓦组核电机组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建筑桥梁领域,形成土木结构隔减振成套技术,满足了重大工程高效、精准隔减振需求。青岛隔而固公司年产值约4亿元,已经成长为国内减振噪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
7.王颜刚
王颜刚,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教授。从事痛风发病机制及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发出治疗痛风的“穿虎祛痛合剂”,已经省药监局批准成为院内制剂,每年销售60多万元,目前已治疗痛风患者余例,为痛风发病的易感基因的筛选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出了新思路。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开展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遗传易感基因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际最早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对神经病变的干预研究;在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易感基因的筛选方面,发现血脂紊乱的新位点,并进行功能研究;经过多年探索,研制出“金葫固肾颗粒”治疗糖尿病蛋白尿,经过2年多临床实践,治疗余例,明显降低蛋白尿;此外,还发现了新的糖尿病肾病表观遗传学分子靶标,为糖尿病肾脏病变治疗提供坚实基础。注重转化医学研究,开展了山东沿海桥本病、甲状腺癌、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高血压及血脂紊乱流行病学调查及随访研究,为慢性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8.陈维强
陈维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海信智能科技集团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无到有创立了海信网络科技的智能交通新业务,连续8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中国智能交通第一品牌。陈维强领导网络科技团队建立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智能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了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唯一落户在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打破了国外寡头垄断格局和技术壁垒,推动了中国智能交通行业转型升级。研发的智能交通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国多个城市,海信网络科技的项目总签单额超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22亿元。主要研发成果包括: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城道路交通信号控制自动优化系统——“城市智慧心脏”,突破了城市时空大数据智能技术下的交通拥堵自动识别、研判、治理和评价关键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警卫交通保障专用系统”,突破了行车路线冲突自动识别和推演的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信交通云”,突破了城市级公交运行态势实时预测和公交调度策略自动生成技术;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突破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综合监控技术。
9.史宏达
史宏达,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海洋能利用的研究工作,自主开发了多台套的波浪能装置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技术创新覆盖了波浪能三大类转换原理,提出了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的先进理念,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能综合海上测试场”建设,在青岛斋堂岛形成波浪能装置与潮流能装置海上投放、运行、测试与评价的综合试验能力,未来将建成中国海洋能测试中心(CMEC)。首次提出组合型振荡浮子的阵列捕能方式,工程样机在装机容量与海上生存时间等指标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首次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乃至亚洲首台漂浮式越浪型波浪能装置工程样机并成功海试;带领团队研发了国内最大的千瓦海洋能集成供电示范系统,率先将多能互补智能电源概念应用于海洋能,工程样机已成功海试;推动波浪能产业化应用,与日照万泽丰公司合作开展“波浪能网箱供电系统示范与推广”,采用波浪能为深水网箱提供生产用电,推动深远海大规模养殖清洁供能,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显著。
10.方建光
方建光,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水健康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在近40年的一线科学研究事业中,通过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开创了我国海水健康养殖新局面。方建光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认识到生态、可持续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湾水产养殖容纳量和多元化养殖的基础研究,在养殖容纳量学科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海水养殖容量评估技术、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海水贝类苗种培育工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获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并主张大规模海水养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酸化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研究。其中,针对我国浅海水域中出现的超负荷养殖、养殖品种质量和养殖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率领团队根据我国规模化海水养殖发展的需求与特点,提出了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养殖容量评估指标与技术,建立了主要养殖贝类和附着生物不同季节的能量需求的测定技术,首次提出了半封闭养殖水域和开放式海水养殖水域的多参数养殖容量评估技术,为我国海水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关于养殖容量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藻类养殖容量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
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人选名单
高玉芳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祖骥青岛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师、高级实验师
匡桂医院心理卫生科主任、主任医师
陈绍杰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王伦世青岛田野飘香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农艺师
郭荣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刘心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青岛华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杜敏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夏少青中石油华东设计院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刘佳音青岛袁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