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悦曹学平北京报道
曾几何时,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成为压在患者心头的重负。随着三医联动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三明医改经验因地制宜推广……一条条政策为患者不断减负,为万千家庭构筑新的希望。
深秋五点的哈尔滨还是一片漆黑,张得励已经醒来,医院为透析患者安排的接送车。穿上薄棉服出门,患有尿毒症的张得励医院,进行四个多小时的透析。
张得励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年能够感受到医保对于普通患者的政策倾斜越来越多,自己治疗承担的花费不断下降。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等多种情况都有一定比例引起慢性肾衰,医院需要透析的患者很多,“过年的时候医护人员加班也非常辛苦。”
十年来,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前行的路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的同时,患者的就医体验在逐渐变化,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肾衰患者“能活命了”
张得励透析已有十多年,目前,医院透析费用元一次,每个月平均十二三次需要多元,好在张得励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0%。而这在张得励患病之初是完全不敢想象的,十几年前,他的透析费用全部需要自付。
除了透析之外,张得励每个月还需要进行一到两次的血液滤过,该项目正常的费用是每次余元,目前自付比例仅20%。在用药方面,近年慢性病门诊每个月的用药补助是元,疾病相关的降压药、升血药、预防并发症的药物等都可以使用。今年夏天,哈尔滨市特殊疾病用药政策也有调整,张得励使用的铁剂等药物也能按相应住院比例报销。
张得励说,随着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以前收费的左卡尼汀、促红素等药物现在都可以免费。“我们这一部分群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延续了生活质量,起码能活命了。十年前一般家庭的收入能有多少,有多少人用不起药,最后卖房卖地,因病致穷直至生存不了。”现在,如果出现并发症或者移植等情况还能启动大病医疗保险,报销上限比一般疾病比例要高。
在报销方面,张得励也感受到近年报销的便利。张得励表示,以前异地求医都需要先行垫付,不仅手续繁琐,花销还比较大,很难承担的起。而现在都是一次性结算,每次刷卡扣除个人支付的部分,跨省治疗也比从前方便许多,在医院外地有分院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刷医保卡结算。遇到需要探亲等情况,每年转诊治疗最长时间能达到天。
张得励表示,透析时的医用设备近年也有明显提升,“以前用普通管路,现在有高通管、超高通管,透析过滤器在不断改进,患者能够有多种选择。过滤效果也比之前要好,毒素清除效果好,透析后身体就没有之前那么难受。”
在没有其他病症的情况下,现在张得励每个月自己大约承担元左右吃药和治疗的费用,“以前真的是砸锅卖铁治疗,拿不出钱怎么活,不能透析的话用不上两周人就不行了。但现在生存的质量提高了,能够正常透析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后,张得励家附近的小区曾多次被划进风险区,张得励表示,如果患者在高风险区,医院也会安排专车接送闭环管理,和普通患者错开时间进行透析,为患者提供便利。
农民敢看病了
7年,李幼贤在湖北农村第一次交了新农合,缴费30元。
就在此前的6年,李幼贤因为结肠癌中医院治疗,2万余元的花费全部自付,在当时的湖北乡村,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那一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元。
年,李幼贤查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转去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治疗,此后又查出冠心病,装入2个心脏支架并住了4天院。“支架、造影当时不能报销,造影一下子就元”,李幼贤的儿子告诉记者。这一次的治疗共花费5.5万元左右,其中医保报销2.8万元,自付2.7万元左右。“但是比起没有新农合前,负担少多了。新农合前,村里得大病几乎是等死。”李幼贤的儿子如是说。
根据湖北省医疗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