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肥美大闸蟹的季节,但同时也是痛风门诊和肾内科医生双双“头疼”的季节!这是为什么呢?
蟹膏肥蟹黄鲜,肉质鲜嫩的大闸蟹一直以来深受人们青睐。但大闸蟹嘌呤含量高,大量摄入容易引起血尿酸升高,诱使痛风发作。另外除了痛风,很多人并不知道,大量尿酸沉积于肾脏也可能会导致“尿酸性肾病”,且大闸蟹蛋白质含量也很高,摄入过多还能使原有的肾脏病加重,蛋白尿水平增加,肾功能水平下降。因此,在这个“肥美大闸蟹”的季节,我们要提醒大家提防“尿酸性肾病”。
尿酸性肾病分三种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尿酸性肾病分为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性肾病及尿酸性尿路结石,不同类型会有不同症状表现,需留心。
(1)急性尿酸性肾病
当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可迅速堵塞肾小管,进一步就可导致尿量减少,短时间内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快速上升,甚至可到达尿毒症水平,进而患者还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胸闷气急等一系列尿毒症相关症状。
(2)慢性尿酸性肾病
尿酸盐结晶的慢性沉积,可导致肾小管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肾脏纤维化,肾脏萎缩,就如不断受伤后不断结疤,肾脏最后由“疤痕组织”替代了。早期患者会表现为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夜间小便量增多,晚期肾功能下降,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
(3)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酸性尿路结石和普通结石有区别,它可透过X线,在普通X线片下不显影,会出现做泌尿系超声或者CT时可发现结石,但做X线片时却看不到的情况。但尿酸性尿路结石与普通结石一样,可出现腰部绞痛、血尿,严重时可以出现少尿,影响肾脏功能。
如果在食用大闸蟹后,出现上述提到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尽早排查原因。
尿酸性肾病患者要避免高蛋白饮食
尿酸性肾病患者除了需要控制嘌呤的摄入,控制血尿酸水平外,切记要注意避免高蛋白饮食,既要控制荤菜的摄入量,也要注意控制豆类豆制品的摄入。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解释这个原因,需要先大致了解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重要的过滤排泄器官,肾脏包含肾小球和肾小管,它们值守“两道关卡”:肾小球负责把控第一关“过滤”,既要将“废弃物”滤出体外,又要将有用的物质尤其是重要的蛋白质留在体内;肾小管负责第二道关卡,在第一道的“滤过物”中再做筛选,把错漏的重要物质包括蛋白质再重吸收回体内。肾脏就如同一个精密调控的大筛子,摄入的蛋白质均需要通过肾脏这个大筛子筛一筛。如果肾脏已经出问题了,大筛子的筛选功能下降了,仍要强迫它继续筛选大量蛋白质,这样疲马加鞭的肾脏就易累垮,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肾脏病都容易进展,当然也包括尿酸性肾病。因此,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是肾脏病患者保护肾脏的重要措施之一,尿酸性肾病患者亦是如此。
其次,为什么要注意控制豆类豆制品的摄入呢?食物中蛋白质有不同种类,动物类蛋白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度高的被称为优质蛋白;而植物类蛋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少,需要肾脏花费更多精力去排泄和筛选,这样就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豆类豆制品就是富含植物类蛋白的代表,因此为了减轻肾脏负担,肾脏病患者包括尿酸性肾病患者,在限制蛋白质摄入总量的同时,蛋白质种类的选择要以动物类蛋白为主,控制或者避免摄入豆类豆制品。
总之,大闸蟹季品尝美味的时候不要只图“一时快乐一时爽”,小心痛风的同时,也要当心尿酸性肾病哦!建议:痛风发作严重或肾功能不稳定者避免食用大闸蟹;而痛风控制良好,血尿酸达标且肾脏病稳定者,注意浅尝辄止,大闸蟹再鲜美,也不要贪嘴哦!
王菱
十院科普官
医院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
科普宣言:用科普为您导航,用心守护健康!
主要擅长: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肾脏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尤其是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相关肾脏病。
专家门诊:周五下午
点击预约
原标题:《大闸蟹季饱口福当心惹上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