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成都军团”
迎来第五家生物医药企业——
4月12日,海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海创药业”)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
至此,成都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4家!
作为扎根成都的高新技术企业,海创药业拥抱“科创板”背后,离不开企业的硬核研发实力,离不开耐心“陪跑”的投资机构,更离不开其脚下根植的“创新土壤”……
敲钟!
拥有10项在研产品
海创药业成功登陆科创板
“海创”之名,源于“聚海外归国之才而共创新药”之意。公司创始人陈元伟毕业于瑞士洛桑大学,在艾伯维和拜耳制药等知名药企从事药物研发近20年。年,陈元伟回国工作,年陈元伟选择成都,创办海创药业。
海创药业是一家专注于癌症和代谢疾病的全球化创新药企业。自成立以来,海创药业凝聚技术优势,逐步自主构建并完善了氘代药物研发平台、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平台、靶向药物发现与验证平台及先导化合物优化筛选平台四大核心技术平台。除了陈元伟,其核心研发团队中还有多位拥有丰富药物研究、开发经验的海内外知名药业专家,目前正全力开发多个新药——
在海创药业现有产品管线中,德恩鲁胺(HC-)正在中国和全球开展两项用于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的HP已完成临床II期试验;对消化道肿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的HP已在欧洲完成临床I期试验,II期临床试验申请已经获NMPA批准;作用于AR的口服PROTAC药物HP正在澳大利亚开展I期临床试验。
此次科创板上市,海创药业募集基金拟用于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创新药研发项目以及发展储备资金。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的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建设国际研发中心、符合国际标准的GMP生产厂房、配套运行设施等,将提高公司研产销一体化能力。
拥抱资本市场,海创药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支持!
科技金融解“燃眉之急”
厚植城市“创新土壤”助力企业腾飞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每一种新药的临床试验都“花费不菲”。作为生物医药企业,如何持续性获取研发资金,是一个关键问题。
自年开始,海创药业临床项目加速推进,对项目研发资金的需求也同步加大。为解决当时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市区各级政府大力协助海创药业从各个途径解决融资问题,在深度对接投资人、推荐融资项目路演、“科创贷”、产业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帮助海创药业获得持续研发、继续前进的资源。
仅通过“科创通”平台,海创药业先后获得了超万元的金融支持。海创药业相关负责人坦言,特别是年底,公司的核心产品即将进入Ⅲ期临床,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是“科创贷”雪中送炭,用金融活水助力公司走出了资金沙漠,“‘科创通’的贷款在我们融资总额中占比不大,却有着强有力的支持引导作用!”
不止于此。作为成都的高新技术企业,海创药业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市科技局的支持与培育。年海创药业获得了第一笔万元的天使投资创业补助,可谓是“及时雨”,给海创药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注入了“强心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海创药业成获得了包括科技人才、研发投入、科技保险、重点研发项目、研发中心资助等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支持近万元。
厚植城市创新“土壤”,金融“活水”浇灌,海创药业这朵“创新之花”正精彩绽放……
加码!
“成都造”创新药蓄势待发
成都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成长
随着海创药业上市,成都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4家。从成都科创板公司所处行业来看,生物医药企业是其中的重要板块,五家生物医药企业占比35%。事实上,自今年开年以来,成都在医药健康领域动作频频,背后反映的正是产业的加速发展。在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基础扎实的生物医药产业将创新药作为发展重点领域。
陈元伟直言,他切身感受到成都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全力推进的力度,整体产业规划和产业链布局,都在不断优化。从鼓励产品创新发展,到助力品牌树立;从培育创新主体、提升科技水平,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等各方面,成都都给予了医药企业强有力的支持。
这也是成都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不断完善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以及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的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