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临床与基础研究融合开拓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思
TUhjnbcbe - 2025/3/5 18:23:00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有助于消除脂肪肝。那么,为了消除脂肪肝,运动量越大越好吗?针对该问题,医院(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团队与其他研究团队合作,针对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干预治疗,进行了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改善脂肪肝。这一研究结果被《亚太代谢性肝病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诊疗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引用。

“我们一直坚持真正意义上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融合,而不只是结合。我们强调基础促临床、临床强基础,从而达到良性循环,推动学科发展,也推动代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进步。”近日,李小英介绍了其带领团队坚持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内分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01

科研带动,突破发展瓶颈

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年,最初只有4名医生,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医护人员近60名,病床61张,年均出院患者余名,知名度大幅提升的科室。

年,李小英接任内分泌科主任。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的医院更加注重临床,因此内分泌科建设了较完善的临床诊疗体系。在内分泌科收治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比为50%,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占比也为50%。“如今,内分泌科的病种不再集中在糖尿病,而是包含更多类型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这使亚专科获得长足发展,使更多疑难杂症获得明确诊断和治疗,体现了科室综合诊疗能力的提升。”李小英介绍。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提升学科影响力和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我们面临的瓶颈。”李小英说,内分泌科医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诊疗手段难有显著突破。同时,科室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培养后备人才,实现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融合发展等,都是让李小英头疼的问题。

“寻求临床突破,离不开科学研究。”李小英率领团队揭示肥胖、衰老、绝经等情况下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发现了参与肝脏脂肪代谢调控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肝细胞因子、类固醇衍生物;率先在国际上报道父代精神应激可引起子代血糖升高,并揭示其跨代表观遗传机制。

在李小英团队的激励下,内分泌科提前谋划,联合优势资源,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科室年均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中标率达50%~60%,在全院处于领先地位。近5年,科室厚积薄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项目,包括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防控专项“表观遗传学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科室人员近3年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发表论文81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分的论文有26篇。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中,医院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的学科科技量值位列第8名;在医院专科(内分泌)排行榜中位列第9名。

科研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力。科室涌现出一批年轻新秀,他们任劳任怨、锐意进取,获得一系列人才项目基金和科研基金,成为学科发展的有生力量。

02

多学科合作,精准施治

年的一天,一名35岁男性患者刘先生到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通过常规体检查出,刘先生双侧肾上腺各有一肿物。经过内分泌科医生的进一步检查,确诊其为双侧肾上腺巨大占位性病变,病变直径约为6厘米。由于肿物在腹腔内,所以刘先生一直没有感到异常。

为准确判断肿物性质,在排除嗜铬细胞瘤等情况后,内分泌科医生利用检验科最新的质谱技术对患者肾上腺来源的激素进行全面检测。“我们很快明确,患者的疾病是由肾上腺激素合成中的某个环节所致,即21羟化酶缺陷。”李小英说。

找到病因后,诊疗团队给予精准施治。考虑患者一侧肾上腺瘤压迫肾血管,肾功能已完全丧失,所以诊疗团队予以手术切除;另一侧肿物没有明显压迫,遂进行激素替代治疗。3个月后,刘先生情况良好,肾上腺占位明显缩小。

很多内分泌疾病患者多病共存,需要综合评估和干预。依靠医院的资源优势,内分泌科建立多学科协作(MDT)团队,与普外科、重症监护室、内镜中心、麻醉科合作开展代谢手术治疗肥胖与糖尿病;与营养科合作开展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营养治疗等,极大提高了科室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能力。

在亟须多学科诊疗的疾病中,甲状腺癌非常典型。以往,若判断患者为甲状腺癌的可能性较大,医生则需通过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来明确诊断。这一过程比较烦琐,患者要先到介入超声门诊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待检查结果出具后,再到病理科行穿刺活检。

今年3月,内分泌科联合超声科、核医学科、普外科、病理科、介入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立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共同搭建多学科参与、就诊流程优化、治疗后规范随访的诊疗平台。

“中心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提高诊疗效率的同时,还通过各科室合作,提高疑难危重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救治水平,建立随访评估系统,为患者开展长期、规范化的随访,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李小英介绍。

03

智慧管理,提升区域专科能力

“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患者中约有70%是糖尿病患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由社区医疗机构管理,而部分社区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管理能力较弱。因此,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是专科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李小英坦言,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还存在不足,涉及患者信息的对接及不同系统的协同问题等,需要进一步探索。

“每一次糖尿病管理的迭代发展,都源于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实现管理突破的重要手段。”李小英说,人工智能算法可明确胰岛素使用量,指导患者用药,再加上其他技术的支持,医生可以实现糖尿病患者的闭环管理;人工智能算法可明确基层医生需要掌握的糖尿病知识,再围绕这些知识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可穿戴设备监测患者血糖,可对患者用药、测量血糖、诊断预警等进行管理。

年11月,医院—苏州相城大健康智慧管理创新项目启动。李小英及其团队创新研发的胰岛素剂量调整辅助决策系统(incdss)落地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该系统抽取过去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并分析数据特征,自主学习建立胰岛素决策模型,再结合指南和专家共识,给出规范化和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也就是说,incdss就像一名人工智能医生,可以给患者开处方。”李小英介绍,“这个‘医生’的水平不亚于医院高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

年,医院与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合作共建“医院医院”,医院—苏州相城大健康智慧管理创新项目便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医院的资源优势和专科力量,推动医联体内分泌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我们的理想是通过探索糖尿病管理能力提升的方式,建立慢病管理能力提升路径。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日前,在由健康报社主办的“医疗机构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内分泌专科标准化建设项目”启动会上,李小英表示,科技迅速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引发新的需求。我们应通过建立糖尿病知识库、数据库、方案库、决策库的方式助力糖尿病管理,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内分泌专科管理标准,进而制订适合不同地区、医院的管理标准,逐渐完善糖尿病管理指南。

文:朱琳

编辑:王天鹅

审核:韩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与基础研究融合开拓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