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慢性痛风性肾病中医辨治名中医经验系列
TUhjnbcbe - 2020/12/29 18:26:00

痛风性肾病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无明确的病名记载,但从其主要临床症状来看,应属于中医学“痹证、石淋、水肿、虚劳、溺*、关格”等病证的范畴。笔者临床体会,中医中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有很好的特色和优势,今归纳诊治六法予以介绍,供同道参考。

1祛瘀通络健脾除湿法

本法适用于痛风肾病患者的初发阶段。此类患者常以关节病变为主,多有痰湿阻络,痹阻关节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单发,夜间尤甚,常因喜食生猛海鲜或酗酒而发作;或肢体轻微浮肿,困倦乏力,腰背沉重,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处方:炒苍术15g,*柏10g,茯苓30g,

薏苡仁30g,淮牛膝10g,红花6g,

生*芪15~30g,桃仁6g、丹参15g,

桑枝30g,晚蚕砂10g,秦艽10g。

2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法

本法适用于痛风肾病患者伴泌尿道结石、感染或血尿。此类患者常有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血尿、尿道刺激症状,多有湿热下注,损伤肾络证候。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腰腹胀痛,有时甚至绞痛难忍,小腹拘急;小便频数涩痛、灼热,甚则可见尿中带血,或尿中有时夹有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濡滑数。

处方:焦山栀10g,瞿麦15g,萹蓄15g,

制大*6g,车前草20g,六一散6g包,

*柏10g,络石藤30g,淮牛膝10g,

海金砂30g,鸡内金6g,金钱草30g。

3健脾益肾化气行水兼化湿浊法

本法适用于痛风性肾病伴有蛋白尿和血尿,甚至出现轻度肾功能不全,为肾功能失代偿期。此类患者常有以肾脏受损为主,关节炎间有发作,多有肾气亏虚、水湿不化证候。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颜面、下肢浮肿,夜尿多且清长,尿有泡沫或有关节轻微痛。神疲倦怠,头晕耳鸣,面色萎*,纳少腹胀,大便溏稀。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处方:生*芪30g,*参10g,白术10g,

仙灵脾10g,茯苓30g,薏苡仁30g,

桑枝30g,晚蚕砂10g,淮牛膝10g,

车前子10g,地龙15g。

4温补脾肾降逆通腑泄浊法

本法适川于痛风性肾病伴肾功能衰竭、尿*症期。此类患者肾脏受损明显,多有脾肾虚衰,浊*留滞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患病日久,精神疲惫,形寒肢冷,面色咣白,腰膝酸软,水肿,腹胀纳呆,晚期可出现尿少呕恶,心悸气喘,口有尿臭,皮肤瘙痒。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细沉迟。

处方:制大*10g,淡附子10g,陈皮6g,

焦白术10g,姜半夏10g,茯苓30g,

枳壳10g,姜竹茹10g,积雪草30g。

5活血逐瘀消癥法

本法适用于痛风性肾病伴有瘀血痹阻。此类患者多有瘀血停滞,痹阻关节证侯。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多呈刺痛感,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局部红肿灼热。可有硬结或瘀斑;血尿、腰部刺痛如锥。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赤丝红缕,蟹爪纹络。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瘀滞,脉涩弦。处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桃红四物汤是以活血为主要药效的组方,但瘀血有脉络不和、死血凝着和癥积形成三个层面,所以针对瘀血的治疗,在实际运用时还需进一步深入辨析:活血选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等,逐瘀选制大*、桃仁、蛰虫、地龙、水蛭等,消癥选三棱、莪术、海藻、昆布、积雪草、鳖甲、穿山甲等。

6祛风胜湿法

本法适用于痛风性肾病伴有风湿内扰。此类患者多有风湿内扰证候。其病因缘由风湿邪,侵扰肾脏。“善行数变”的风邪与“缠绵难愈”的湿邪相合,内扰于至阴之处的肾脏,能干预肾主封藏的职能,干预肾主水液,干预肾络。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为尿蛋白、红细胞等精微物质增多,或新近出现或加重的困乏、浮肿,或新近出现血中尿*素从原先稳定的水平发生变动、升高;或有祛风胜湿中药治疗有效的既往史。苔薄腻,脉弦、或弦细、或沉。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祛风湿药有①雷公藤多甙片、火把花根片、喜络明片、帕夫林胶囊等。②单味药有汉防己、徐长卿、老鹳草、*箭羽等。

●讨论

慢性痛风性肾病的初期病变以关节疼痛为主。病位在关节经络,相当于中医的“痹证”。由于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复感外邪,内外相因风湿热留注经络关节,淫居于脉道之中,日久邪气缠绵不去,血滞成瘀,深入骨骼而成“痹证”,若“痹证”进一步发展,病邪湿浊瘀阻郁久化热,或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入脏腑。若入脏则“穷必及肾”,可表现为肾虚内热,砂石阻滞的“石淋、尿血”,又可表现为肾气亏损,封藏失职,甚至脾肾阳虚,湿浊留滞而成的“水肿、虚劳”、甚至“溺*、关格”危证。

慢性痛风性肾病的病机是本虚邪实。本虚以肾气亏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主;邪实以湿浊、湿热、浊*、瘀血、风湿为要。我们分析:当累及肾脏时,其临床证型大多为肾气亏虚,病情进展则可出现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病程中大多兼夹湿浊、湿热、浊*、瘀血、风湿。本虚邪实两者虽有标本之异,但多数患者却是标本互相存,又相互影响。我院曾对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及其中的例痛风肾病患者的资料分析:痰湿阻络、痹阻关节型为主14例(13.7%);湿热下注、损伤肾络型为主11例(10.8%),肾气亏虚、水湿不化型为主37例(36.2%),脾肾阳虚型、湿浊滞留型为主11例(10.8%),瘀血痹阻型为主16例(15.7%),风湿内扰型为主13例(12.7%)。

中医辨证沦治应根据痛风性肾病的特点,早期“痹证”为主者以祛瘀通络,健脾除湿法。以“淋证、尿石”为主者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法。进一步发展后期则伤及肾脏,有肾功能损害者如夜尿多、浮肿,为肾气亏虚、水湿不化;此时病人虚症已显,不能单从“痹证”论治,而是以“水肿、虚劳”论治,应当重视健脾益肾,化气行水法。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脾肾虚衰,浊*留滞的证候,则属“溺*、关格”危证,此时阳气虚弱,不能疏导运化气机,使湿浊、热*、瘀血、风湿在体内停留,导致因虚致实,虚中挟实,宜温补脾肾,降逆通腑泄浊法为主,祛除邪气,伸展正气。中医辨证中我们的临床体会: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性痛风性肾病中医辨治名中医经验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