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大致上可分为急性痛风发作与慢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发作主要症状有:
患处有红肿、热的症状。
突然间发生,痛到患者必须跛脚或跳着行走,甚至躺在床上都痛苦难耐。
不过症状只会维持数天到1、2週,缓解后就像没事一样,当患者因为疲劳、脱水、受伤、压力上升、生病、喝酒、熬夜、暴饮暴食、剧烈减肥等,造成血液中尿酸含量剧烈起伏,发炎症状就很容易立刻发作。一般的西医治疗方法是给病人服用消炎止痛药及秋水仙素可有效缓解。
由于痛风性关节炎不痛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其它症状,所以有很多患者在疼痛消解后便轻忽大意,其实痛风性关节炎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若未妥善控制尿酸,恐带来致命问题,即使高尿酸血症没有临床症状,也会引发全身性发炎反应,而导致并发症。
针对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一定要从根本的控制尿酸值做起。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痛风患者,疼痛是标,尿酸高是本,中医重视整体机能平衡,採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可分为疼痛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及平时的缓解期调养:
急性发作期临床上以湿热蕴结型、痰淤痹阻型较为常见,临床表现除了患处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外,可能伴随口干喜饮、烦躁、小便偏*、大便偏硬、舌色偏红、舌苔*腻等症状,较常选用清热解*、化浊利湿、通络止痛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方剂如:上中下通用痛风丸、当归拈痛汤、宣痺汤、四妙散等。常用中药如:萆薢、土茯苓、虎杖、薏苡仁、川牛膝、*柏、苍朮、车前子、泽泻、大*、桃仁等药材,但少数也有属于寒湿痹阻型的患者。
临床表现除了关节疼痛之外,可能伴随怕冷、怕风、大便不成形、舌色淡暗、舌苔白腻等症状,这时就会选用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的药材,譬如炮附子、桂枝、苍朮、羌活、川芎、白芥子等药材来搭配使用。
急性发作期是不会针对患处进行强力揉按,因为会导致局部关节肿胀疼痛加剧,此时,仍须根据病患的体质进行穴位针灸或者中药外敷、外洗治疗。
首先穴位的选择方面,一般会结合前述痛风的病理机转以及经络循行部位进行选穴治疗,譬如行走于大拇趾内侧以及下肢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与若干痛风下肢好发部位有关,其上的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为治疗痛风时常会选取的穴位;此外,结合痛风的中医病理机转,像是肾经的太溪、肝经的太衝、胃经上的足三里和丰隆都是临床治疗痛风时常用的搭配穴位。
至于中药外敷部份,在急性期经常会选用具有清热解*,除湿散淤,消肿止痛作用的如意金*散,在临床上发现可以较好地缓解局部关节红肿热痛;至于中药外洗部份,也会根据不同体质选用不同处方,一般也是按照内服药所根据的证型来处方,或者也可将内服药煎煮过后的药渣,拿来浸泡患部。
好发尿酸者的体质多半脾肾虚弱
至于缓解期的治疗原则,特别要重视脏腑功能不足,导致代谢失调的一面,内服药以补益肝肾、运脾化湿、利湿泻浊散淤为主,帮助调整体质,减少尿酸生成、稳定体内尿酸值,以避免痛风再次发作。可用薏苡仁汤、独活寄生汤、六味地*丸等,再加上化浊散淤的药物,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像是萆薢、土茯苓、金钱草、车前子、威灵仙、秦艽等,以免痛风再发。
因好发尿酸者的体质多半见有脾肾虚弱,在缓解期时可搭配热敷或艾灸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加强脾肾的养护。并且还要注重饮食、生活卫教,配合中药调理脾胃、肝肾功能,让体内的湿浊淤滞能较好地排出体外,以期达到减少复发的治疗目标。
中医治疗痛风较少发生胃肠不适症状
一般而言,中医治疗痛风临床观察比较不会引起像西药常见的胃肠不适症状,并且很多中药具有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对于缓解局部症状以及调整脏腑机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由于痛风是体质与生活型态的混合表现,如果患者改变生活型态,如:清淡饮食、多喝水、不过度疲劳及过度运动或熬夜或突然大吃大喝饮酒,并配合降尿酸的药物,让血中尿酸值持续维持良好,之后可能就可以停止服用药物。
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平时可以常服用以下两种食疗来辅助稳定尿酸值
薏仁米粥
将薏仁辗成粉,水放锅内烧开,缓缓加入以水调稀的薏仁粉,待煮成粥状即可。薏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淡竹叶茶
将淡竹叶两捆煎水煮开做茶饮。淡竹叶性味甘、淡,寒,具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的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