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外的“第四高”,而国人痛风的发病率也随之“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形成高尿酸的过程中,饮食因素只占三成,更主要的还是由于自身合成尿酸过多或者排泄障碍所致。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痛风还需要借助于药物。那么,对付痛风我们有哪些武器?遭遇意外情况如何应对?
控制痛风的三大“常规武器”——止痛药物、降尿酸药物和碱化尿液药物。
常规武器01
消炎止痛药物
痛风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突然发作的关节肿痛,面对这种紧急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消炎止痛。用于痛风的消炎止疼药主要有两种:
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1.非甾体消炎药
此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疼痛症状不太严重的痛风患者。常用的有双氯酚酸钠(扶他林)、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依托考昔等,其中,依托考昔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小。
注意由于这类药物可导致胃肠道黏膜损害,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服用时应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或米索前列醇等)。
另外,长期、大剂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会还会损害肾脏,有消化道出血风险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2.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服用越早效果越好,有些患者之所以效果不理想,与用药时间延误有一定关系。建议在疼痛发作12小时内服用,一般24~48小时内会明显见效。
注意
秋水仙碱的*副作用较大,用量过大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消化道反应。另外,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可引起骨髓抑制和肝肾损害,因此,一旦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另外,还要注意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常规武器02
降尿酸药物
血尿酸升高是导致痛风的主要病理基础,针对血尿酸升高的不同环节,降尿酸药物可分为两大类:
降尿酸1)“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代表药物有别嘌呤醇、非布司他;
2)“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代表药物有苯溴马龙、丙磺舒。
1.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1)别嘌呤醇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因尿酸生成过多所致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注意别嘌呤醇的副作用主要有:
①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②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严重者可导致“剥脱性皮炎”;
③骨髓抑制;
④肝肾功损害。另外,轻度肾功能不全以及有肾结石的痛风患者也可服用。对别嘌醇过敏或肾小球滤过率(GFR)≤30ml/min者禁用。乳期妇女禁用。
2)非布司他是抑制尿酸合成的一种新药,与别嘌呤醇相比,该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降尿酸作用比别嘌醇更加强大;
②安全性比别嘌醇更高,甚少发生过敏反应;
③肝肾双通道排泄,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及肾结石患者也可使用,但重度肾功能不全(GFR≤30ml/min)需慎用;
④只需每天一次服药(注:起始剂量为20mg/天),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主要不良反应是可能增加心衰风险,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慎用。
该药适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是痛风性肾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但不推荐用于无临床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2.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其代表药物是苯溴马隆(立加利仙),早餐后服用。使用时也须从小剂量(25mg/天)开始,常规治疗量是50~mg/天,伴痛风石的患者用量可增至mg/天。
注意该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增加肾脏尿酸盐结石形成风险,偶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等,罕见(1/00)肝功能损害。有肾结石或者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ml/min)禁用。
用药期间患者一定要大量饮水(每天ml以上)以增加尿量,同时配合服用碱性药物(小苏打等),以防止尿酸盐在肾脏沉积形成尿路结石。
常规武器03
碱化尿液的药物
尿酸在碱性尿液中的溶解度比在酸性尿液中更高,通过碱化尿液,可以促进尿酸盐的溶解及排泄,防止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减轻尿酸盐对肾脏的损害。
碳酸氢钠:
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代谢性酸中*患者,剂量0.5~1.0g,口服,3次/d。长期应用需警惕血钠升高及高血压。枸橼酸盐制剂:适用于尿酸性肾结石、胱氨酸结石及低枸橼酸尿患者。使用剂量主要根据尿pH值决定。一般用量9~10g/d,疗程2~3个月。注意:“碱化尿液”并不是说pH值越高越好,尿液过度碱化(尿pH>7.0),不仅可导致碱中*,而且容易形成钙盐结石。
小结
临床上,经常听病人抱怨说:“痛风不好治,病情好反复。”
其实,问题就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日常生活不够自律,二是不会合理使用药物。只要做好这两点,远离痛风将不再是个难圆之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