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简介: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血尿酸浓度过高和(或)在酸性环境下,尿酸盐可析出结晶,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肾脏、皮下等组织造成组织病理学改变,导致痛风性关节炎。
(二)病因:饮食习惯、环境、民族、地域、基因等综合因素导致。
(三)诱发因素:受寒冷刺激、劳累、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以及外伤、手术、药物、感染等均为常见的发病诱因。
(三)发病人群: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痛风患者逐渐向年轻化发展,我院目前最小发病年龄为16岁。
(四)正常人群血尿酸水平:正常男性血尿酸:~umol/L(2.5-6.4mg/dL);绝经前女性为:~umol/L(1.6-5.0mg/dL),更年期后接近男性,血尿酸存在较大波动,应反复监测。
(五)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
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达数年至数十年,有些可终生不出现症状,但随年龄增长痛风的患病率增加,并与高尿酸血症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
急性关节炎期:
1.肿痛: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多呈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运动受限)。常见部位为单侧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其次为踝、膝、腕、指、肘。
2.发热:部分患者出现发热,最高温度可达39.5℃,常无明显咳嗽、咳痰等。
3.自限性:初次发作可在数日内自行好转,此时受累关节局部出现脱屑和瘙痒。
4.高尿酸症:可伴有高尿酸血症。
5.秋水仙碱治疗后,关节炎症状可迅速缓解。
6.关节腔滑囊液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可见负性双折光晶体(可确诊)。
7.肌骨超声下可见软骨呈“双轨征”样改变。
8.微创针刀镜下可见痛风石形成(可确诊),病理学提示尿酸盐沉积。
痛风及慢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见于耳廓、跖趾、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及周围软组织纤维化和变性,严重时患处皮肤发亮、菲薄,破溃则有豆渣样的白色物质排除。痛风石破溃后不易愈合,但很少感染。
肾脏病变
1.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早期仅有间歇性蛋白尿,晚期可发生肾功能不全、尿*症,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2.尿酸性肾结石:约10-25%的痛风患者肾有尿酸结石,呈泥沙样,常无症状,结石较大者可发生肾绞痛、血尿。当结石梗阻时可导致肾积水、肾盂肾炎、肾积脓或肾周炎,感染可加速肾结石的增长和肾实质的损害。
其他脏器
高尿酸血症易合并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易导致心脏、肺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故需积极治疗。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尿酸测定:
血清标本,尿酸酶法,正常值同前。
二、尿尿酸测定:
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3.57mmol/L(mg),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
三、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负性双折光晶体形成(如图所示)。
四、X线检查
急性期可见非特征性软组织肿胀;慢性期或反复发作后可见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特征性改变为“穿凿样、虫蚀样圆形或弧形的骨质透亮缺损”。
五、CT或核磁共振(MRI)
CT扫描受累部位可见不均匀的斑点状高密度痛风石影像;MRI的T1和T2加权图像呈斑点状的信号。
六、微创针刀镜检查
微创针刀镜是新型内科微创介入手术,可在内窥镜下见到痛风石结晶吸附在软骨表面、滑膜表面。关节液浑浊,有大量炎性因子及散在痛风石形成。急性期可见充血水肿的反应性增生性滑膜。
七、肌骨超声
肌骨超声下受累部位可见“双轨征改变”,软骨可见破坏(如图所示)。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umol/L(7.0mg/dl)、绝经前女性〉umol/L(5.8mg/d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中老年男性如出现特征性关节炎改变、尿路结石或肾绞痛发作,伴有高尿酸血症应考虑痛风。偏振光、肌骨超声、微创针刀镜典型改变可作为主要诊断依据。X线、CT、MRI对于诊断及骨质情况评估有一定价值。急性期关节炎诊断有困难者,秋水仙碱实验性治疗有诊断意义。
二、鉴别诊断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具有以下特点(1)儿童、青少年、女性和老年人更多见;(2)高尿酸血症程度较重;(3)40%的患者24小时尿尿酸排出增多;(4)肾脏受累多见,痛风肾、尿酸结石发生率较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5)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往往较轻或不典型;(6)有明确的相关用药史。
2.关节炎:(1)类风湿关节炎:详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