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胆囊息肉
TUhjnbcbe - 2021/11/27 19:09: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883957.html

医生,我发现了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高,一年一次的体检成为了大部分人士的选择。在腹部B超的体检中,许多朋友常常检查出胆囊存在问题,可能患有胆囊息肉,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感觉很陌生,那么到底是不管它、任由其发展还是刀斧伺候斩草除根呢?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像是一个“小仓库”,主要功能是收集、储藏胆汁,而并非是分泌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而来。胆囊息肉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或者说是在胆囊腔内壁上长出的赘生物,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小如米粒1-2mm,大如花生2cm以上,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男性高于女性。据统计,国外胆囊息肉发病率在3%-6%,而我国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在4.51%-8.72%,较国外为高,在病理上,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通常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

胆固醇息肉,是胆囊息肉里最常见的类型,占胆囊息肉的65%以上。因为胆汁中的胆固醇超饱和状态促使胆固醇析出形成结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刺激上皮增生。胆固醇息肉相对是个“良民”,至今没发现癌变,喜欢拉帮结派,一发现就是好几个,所以你的报告上会写着“多发性胆囊息肉”。

炎性息肉最老实,它是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增生形成的肉芽肿,单发或多发,直径大多小于5mm。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胆囊炎或胆结石,可能会使你疼痛,目前未见有癌变报道。不过若胆囊壁反复发炎、上皮细胞不断增生,也有可能恶变,要加以留意。

腺肌增生症,病理不明确,普遍认为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胆囊壁增厚,神经纤维异常增生加之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

腺瘤样增生,单发或多发,表面增生类似肠上皮化生,可见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为非炎性、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两者有3%~6%癌变。胆囊腺瘤,一般与慢性胆囊炎症有关,虽然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但癌变率在30%左右!

在临床上,胆息肉通常是透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内视镜超声波等,或胆囊切除后的病理检查发现。腹部超声波扫描检查对胆囊息肉的筛出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但由于超声波扫描图像无法鉴别息肉是良性或属于极少数的恶性。通常来说,超声波扫描图像中呈现乳头状多为良性,表面不规则则考虑恶性。从临床经验上来看,一般多发的息肉可能比单发的要好,多发息肉大多数是良性胆固醇息肉,而如果是单发的可能要高度警惕,定期复查。

看了这么多,你一定有疑问,那胆囊息肉要不要做手术呢?

对于息肉大于等于1厘米的患者,风险比较高,能切除就切掉吧,以防癌变;

对于息肉小于1厘米的患者,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症状的,所以定期复查是比较好的的选择,但是如果合并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或息肉增大比较明显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长期饮酒,高脂饮食,不吃早餐、压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容易得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变。因为胆囊息肉可能导致胆囊功能异常;位置靠近胆囊管的息肉长大堵塞管道后,可能造成胆囊积液和胆囊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可能导致癌变。所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超过50岁;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要每3~6个月随访,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

更多肝胆胰小知识

尽在

“福建协和肝胆胰天地”

赶紧来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胆囊息肉